党建

[南宁晚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宁各大文化场馆趣味多!

发布时间:2021-06-14分类:创建动态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来源: 南宁晚报 2021年6月12日 陈蕾、赖有光

http://www.nnwb.com/nnwb/20210613/html/page_01_content_001.htm

漫漫岁月,总有一些历史记忆在传承中沉淀,迸发出新的生命力。6月12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走进南宁市内部分文化场馆,透过现场展示及线上活动,穿梭于历史长河,品味时间的佳酿。

读者变身古代“刷版工”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并于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读者们正现场体验雕版印刷工艺的每一个流程。

 

研墨、刷墨、覆纸、刷染,各个步骤看似简单,但要印出清晰、均匀的画面还真不容易,需要考验大家的耐心和细心。例如刷墨,十分讲究技巧,若是速度过快,墨迹容易干,刷出来的图案就会太浅;若是刷得过重,图案则容易晕染。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黄玉杏老师一边手把手指导,一边传授窍门:“刷版时先将少量墨均匀地刷在雕版的凸出部分,盖上生熟宣纸,再用趟子打圆施压,最后双手轻轻掀开宣纸,就能印出雕版上精美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读者有机会触摸到蕴含浓郁地方元素的雕版,本次体验活动除了提供孩童莲下戏鲤的“福运连连”雕版,还有反映南宁原住民取用双孖井水幸福生活图景的“双孖井”雕版、契合端午赛龙舟习俗的“羽人竞舟”雕版,以及自治区图书馆为建党100周年特别制作的“入党誓词”雕版。读者们体验古老而珍贵的传统技艺的同时,更拥有一份别具特色、与时俱进的自制雕版印刷品。

主题音乐会展民乐魅力

被古人称之为“荡涤之声”的竹笛,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马骨胡,京族古老的民间竹制乐器独弦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会令观众沉醉其中。不同音色和特点的民族乐器回荡在场馆之中,时而似行云流水,时而似万马奔腾。

 

“我很早就知道南宁有个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一直想来看看。”张阿姨来自重庆,其女儿目前在南宁工作,趁着探望女儿的机会,张阿姨一早便规划好了南宁游的行程,而第一站便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张阿姨高兴地说,没想到来民族博物馆参观遇到了特别的节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感受也更深了。

当天,广西民族博物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上线首期专题短视频《民族志·馆长说》,由馆长梁志敏担任主讲嘉宾,讲述具有广西特色的干栏建筑。据悉,今后民族博物馆还将不定期推出《民族志·馆长说》,介绍广西精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向观众解答一个问题:民族是什么?是一群人的生活,他们的巧手匠心,把日子过成了文化,在时间里升华,在文化中永恒。

微课堂解锁器乐之旅

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丰富多样,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各族人民智慧、想象力以及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瓯骆学堂”微课堂解锁一共五期的“八桂器乐之旅”。

 

第一期微课堂向大家推荐了壮族擦奏类弦鸣乐器——壮族七弦琴。该琴又叫瓦琴、梧桐琴,壮语叫做“趁垠”,就是七弦琴的意思。据目前的资料记载,壮族七弦琴被世人所知,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到东兰考察,在长江乡采访了一位七弦琴艺人,这才有了第一篇关于壮族七弦琴的书面材料。

除了向大家推荐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老师们还于6月11日带着“文物映耀百年路 童心礼赞新时代”主题活动,走进南宁市中山路小学和民乐路小学,为师生们讲述有趣的非遗主题课,并一同参与趣味十足的传统文化趣味游园,让两所学校的300余名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恢弘灿烂与生生不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