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0分类:媒体报道责任者:浏览: 次
本文发布于2025年3月10日 《南宁晚报》 第4版
读者体验编织。 本报记者 宋延康 摄
本报讯(记者陈蕾)编织,是一门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手工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更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昨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八桂讲坛”带领读者们走进编织艺术世界,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并动手体验编织的乐趣。
编织以线、绳、纤维为媒介,通过经纬交织、钩针穿梭或结绳缠绕等技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纹理与形态。在当天的讲座中,主讲嘉宾、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贺珊珊以“千回百转·诗意人间”为主题,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编织艺术、编织艺术的概念和分类,以及编织艺术中蕴含着的女性智慧与巧思。
编织种类繁多,有细腻的针织、精巧的钩编、质朴的绳结等。最令大家惊叹的是,中国绳结千变万化,每一种都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如“雀头结”寓意喜上眉梢、心情雀跃,“蜻蜓结”寓意展翅飞翔、事业发达,“盘长结”寓意金玉满堂、平安吉祥,“草花结”寓意花样年华、如花似玉。大家在动手编织的过程中,领略编织艺术的魅力。
原文链接:http://www.nnwb.com/nnwb/20250309/html/page_03_content_003.htm#
报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