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报》 2017-04-23 黄占玲/文 何学俏/图
引言:最多日修六七页,有时要几天才能修好1页 她们说,之所以能耐住寂寞,是因为对古籍怀有敬畏之心
用毛笔蘸一些浆糊,轻轻在纸张上刷一刷,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作为广西图书馆古籍修复组的工作人员之一,区捷几乎每日都会重复这样的工作。她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27年时间,对于她和组员们而言,修复古籍是一份枯燥且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而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则是因为心里的那颗对古籍的敬畏之心。
据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蓝凌云介绍,目前古籍修复组的工作成员有4人,他们每天的工作便是对着已经受损的古籍进行各类修复。修复古籍是一件技术活,在区捷的桌面上,常摆着镊子、锤子、中刷、小刷等各类大大小小的工具,在修复古籍之前,需要先做登记,修复人员需要查看古籍的受损程度,并制定出相应的修复方案。
以区捷的同事李家翠最近在修复的一本清代古籍《通鉴纪事本末》为例,该本书在修复前的情况是纸张酸化、虫蛀、发霉、鼠咬等,因此制定的修复方案包括了面团去污、毛太纸修复、折页等二十多道工序,“像这类的书籍黏连得不是很严重,要是遇上书砖就很难办了。”李家翠说。
她口中的“书砖”指的是古籍因为长时间的浸泡、发霉而使得整册书的页面全部黏连在一起,无法分离.。遇上这种情况,需要将部分书册拿出来,在一定的温度下用水蒸气蒸,才能使页面分离。每年的7月至9月,大家还要专门腾出时间来制作浆糊。“因为市面的浆糊大都不符合规格,且有些还含有糖分,用于粘在古籍上会引来虫子。”李家翠告诉记者,用于制作浆糊的淀粉需要经过兑水、晾干等多道工序,由于南方的天气较为潮湿,因此只有夏秋季节才合适制作浆糊。
蓝凌云称,目前图书馆馆藏的古籍约为11万多册,其中有60%的古籍需要修复。由于古籍的受损程度不同,区捷和同事们一天最多只能修复六七页,有时甚至要几天才能修复好一页。一年下来,每个人大概能修复约1500页的古籍。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4名工作人员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区捷的颈椎、腰椎已经劳损;李家翠的手曾因为触摸到虫子而过敏;两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炎。“因为古籍自身是含有很多细菌、粉尘的,尽管我们已经事先除尘,可是近距离接触还是有可能会感染到。”李家翠解释道。尽管古籍上含有不少细菌,但大家伙都没想过要使用手套,因为一旦戴上手套,手的灵敏度就会降低,不利于进行古籍的修复工作。
如今区捷和李家翠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两人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7年时间。区捷还记得,当初从事这份工作时,有不少人都不太看好,认为这是份手工活,她也曾调到其他部门发展过,不过最终还是回到了古籍修复岗位上,“内心还是对这份工作不舍。”区捷说。而李家翠则称,修复古籍是一件漫长、寂寞且枯燥又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的事,她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自身对古籍的兴趣,以及修复好一册古籍后,内心所产生的成就感。“那种感觉激励我,不管多枯燥都要做下去。”李家翠说。
不过,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有不少年轻人想要加入到古籍修复工作中。面对年轻人的干劲,大家开心之余又有些担忧,怕年轻人耐不住孤独和枯燥。“最重要的是,担心他们没有那份敬畏之心。”区捷说,修复古籍必须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这些古籍都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代表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要传承给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