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新闻动态

时光书签|赏天琴古韵新声,谱文化绵远流长

发布时间:2022-09-30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走读广西》是一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台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及广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承办的文化阅读融媒体栏目。在“读”与“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围绕我区各地优质文旅资源共同策划打造覆盖全网多个平台的融媒体产品,通过一本本桂版好书、一场场精品文旅主题活动,为受众打开了解广西的窗口,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广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914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非遗广西”丛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7家出版单位编纂出版,共20册,是一套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丛书集中呈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对代表性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历史沿革、基本内容、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每册均附音频、视频等数字出版内容,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增强丛书的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节目:“赏天琴古韵新声,谱文化绵远流长”

推荐书籍: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非遗广西——天琴:神秘的天籁》

访谈嘉宾:

苏打冰:整本书分为“美丽传说 天琴祈福”“传统伩式 天琴精神”“叙事长诗 天琴文化”“琴声悠扬 天琴弹唱”“艺木传播 天琴舞台”“非遗保护 天琴传承”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具体又是通过什么内容展开的?

舒翠玲:关于章节的设置,就像“美丽传说”当中,它包含着“将千金求雨”,还有“金贵与牡丹”“侬端与侬娅”这样的故事。因为天琴它是壮族民间古老的弹拨乐器,所以天琴艺术一直以来都是壮族的文化符号。它在长期的民间流传中,有各种神话传说。所以这个章节,我们就采用三个比较有趣,比较经典,也是比较久远的传说道出天琴的由来,也寄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天琴的由来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神秘和圣洁之感,所以也体现出民间艺人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传统仪式”。在民间,其实天琴的仪式一直都存在,因为今天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天琴,它是作为乐器在弹唱,但是在民间它是作为传统仪式当中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的重要媒介。所以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讲的是求务、求花、侬桥、添粮这几种仪式。这些民间仪式,以及它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生命观念,折射出的是壮族先民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在龙州、在宁明、在凭祥、在防城港等壮族地区,这些仪式都是由天琴师来操持。他们会弹着天琴或者边弹边唱,来传达他们祈福消灾,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愿望。

“求务”主要指的是一种祈福消灾的愿望。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壮族侬峒节的重要内容;“求花”是一种求子仪式。讲的是人类生命中九个不同的生命阶段,比如孕前的求花仪式,还有侬桥,中年的侬桥,老年的添粮仪式等,这一系列完整的生命仪式,我们把它作为第二章部分。壮族人民通过天琴弹唱将丰富的民族情感融入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时代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优良传统的一种传承,比如尊老爱幼。

第三部分“叙事长诗”,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在田野调查当中会看到很多天琴的曲本。而曲本也称之为经书。天琴师在操持各种天琴仪式当中会用到这些民间的曲本,这些民间的曲本在弹唱过程中会用到山歌的曲调和天琴的固定的传统曲调,所以这里我们就选了“吹香”“花吕良君”“玉花与范子”还有“宋珍与菊花”这种叙事长诗来体现在各种仪式当中,作为天琴弹唱的重要。

第四部分“琴声悠扬 天琴弹唱”,我们介绍的是天琴的音乐特征、弹奏技法、演奏形式、曲目改编以及形制改良。

因为我们常常见到舞台上都是弹着天琴唱起歌谣,然后脚一直在晃动着。歌声琴声相映,再与脚铃的节奏相合,人和天琴的美好表演就呈现了。其实这个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因为天琴它能够从民间走向舞台,由偏僻的乡村走向繁华的都市,由民间的礼器变为乐器,由神秘的圈子走进大众的视野,是范西姆、韩醒等这样的一批让人尊重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他们做了很多的贡献,以及民间天琴传承人,比如说像李绍伟、岑艺清、李梅香等他们这些人在民间的坚守,更有着这些民间天琴制作传承人,像秦华北等这些民间工匠对天琴形制的技艺改良,才使得天琴得以更好地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他们对天琴艺术的提炼和升华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功不可没。

第五部分是“艺术传播 天琴舞台”,这个部分看到的是天琴先后列入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录之后,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所以关于天琴的演绎、传播、传承和发展,就有了各种演艺团体的通力合作,这里面都离不开比如说崇左市的天琴艺术传承中心、龙州的天琴艺术传承中心、龙州的天琴女子弹唱组合、龙州的各种民间天琴艺术表演团队,以及各县市群众艺术馆的民间艺人、半职业艺人的努力。

最后一个部分是“非遗保护 天琴传承”。天琴艺术是壮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传承人的世代的坚守和辛勤的付出。加上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壮族天琴得以薪火相传,代代相传,在百花齐放的民族艺术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传承体现的是天琴艺术的传承教育,现代科技手段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壮族民间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需求,并且充实群众的精神世界。所以这一部分我们是更想让天琴的艺术得以继续扩大,放大它的异彩。

因为天琴从2007年列入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从2016年防城港市的也列入了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宁明的天琴艺术,还有崇左龙州的天琴艺术,都列入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去年2021年,天琴已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录。所以这一部分我们把走进校园、学术研讨、培训研修和促进申遗这几个部分都写进去了。把所有人对于天琴的传承还有保护都放在这一部分。

苏打冰: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琴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演奏方式上也在与时俱进,一批著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范西姆、梁绍武等人对天琴进行创新性挖掘和整理,对传统乐曲进行了改良,这对天琴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您如何看待天琴作品的“现代化的改编”?

舒翠玲:我觉得天琴作品的现代化改进或者乐曲的改良,甚至它们的传承,既保留民间的坚守又能够与时俱进,是天琴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社会性,所以传播方式它更加多样化。天琴过去它是礼器,现在它走向大众视野之后,它是乐器,所以从过去的这种娱神功能转向这种娱人功能的社会属性的转变,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所以现代化作品的改编,它更好地将天琴从民间到官方,从乡村到城市,从民族信仰到大众娱乐,我觉得天琴艺术的发展适应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适应了时代的多变性。

它从乡野民间到舞台的表演,再到电台、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介,天琴艺术的传播,它结合了民族的生活,又在比如说专业的研讨或者是培训,或者是观摩,甚至跟节庆旅游又能相结合各种社会形式的传播传承,所以它需要更多的能适应各种场合的社会形式的作品,人们才会去进一步改编这一类作品,用歌声琴声或者舞蹈来表达思念也好,表达祝福也好,祈求平安也好,更多的其实绽放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或者是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苏打冰:参与该书策划、编辑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陈诗英:本书作者除了刚采访的舒翠玲老师,还有另一位主要作者农瑞群老师,他是龙州县天琴文化研究学会成员、龙州县壮学会民俗专家,长期致力左江流域壮族民俗文化研究。他对民间流传的天琴曲本古籍颇有研究,而这些曲本古籍都是天琴师在操持各种传统仪式时用于天琴弹唱的壮族民间曲本,而且都是用古壮字记录的。

说到这,其实我们一开始收集到的天琴曲本图片质量都不太好,有的还是用透明胶粘着的,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印刷效果,经过与农老师沟通后,他就去一本本收集过来重新拍照给我们,非常的用心。

壮族天琴艺术是通过2003年广西国际民歌节的《唱天谣》节目而展示在世人面前的,节目表演后震撼满座嘉宾,获得满堂喝彩。当时的晚会主持人杨澜就评价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可以说,《唱天谣》使天琴成为壮族文化的标志和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出演的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名声也由此传播开来。本书也配置有当时的表演视频。当时,第一次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就注意到画面里有一位特别漂亮的成员,导播给她的镜头也特别多。后来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才发现原来她就是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的第一代成员,也是现在龙州群艺馆的馆长谭丽莹老师。

苏打冰:后续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否有计划根据该书内容举办一些线下的体验活动或分享活动?

陈诗英:我们现在已经在策划后续的线下分享活动,近期会陆续举办。届时有可能会邀请天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绍伟、天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秦华北、天琴郎艺术团的负责人李恩平带领他的团队等到现场给大家做表演,还有作者农瑞群老师还会在现场展示他收藏的那些民间天琴曲本古籍等。

我们有可能会将活动举办到新华书店茶花园路23号店,或是崇左市新华书店,又或者是广西民师院,希望通过不同的推广方式,立体呈现出壮族天琴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非遗广西——天琴:神秘的天籁》

作者:农瑞群  舒翠玲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