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新闻动态

时光书签|《非遗广西——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

发布时间:2022-10-10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走读广西》是一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台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及广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承办的文化阅读融媒体栏目。在“读”与“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围绕我区各地优质文旅资源共同策划打造覆盖全网多个平台的融媒体产品,通过一本本桂版好书、一场场精品文旅主题活动,为受众打开了解广西的窗口,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期节目:感受舌尖上的缠绵·探寻味蕾中的广西 ——《非遗广西——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广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914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非遗广西”丛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7家出版单位编纂出版,共20册,是一套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丛书集中呈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对代表性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历史沿革、基本内容、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每册均附音频、视频等数字出版内容,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增强丛书的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广西米粉走向全国各地,提到广西,很多小伙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螺蛳粉”“老友粉”等网红美食。

想知道还有哪些广西米粉的外省小伙伴,想了解家乡美食背后的文化价值的广西小伙伴,一起在本书作者和编辑的带领下,读一读《非遗广西——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这本书吧!

《非遗广西——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

作者:林叶新 龚政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访谈嘉宾:林叶新

苏打冰:您的家乡在哪?在写家乡米粉的时候是否注入了“乡情”与“乡愁”,您如何看待米粉与乡愁的连接?

林叶新:我是南宁人,我在撰写南宁老友粉的时候,肯定会有自己很浓的情怀,因为我高中毕业就一直去到外地读书,读了十几年,博士毕业才回来。我以前每次放假回来,第二天必定要外出找的就是老友粉。老友粉也是我在外地生活时,浓浓的思乡情节之一。尤其我大学和研究生是在湖南读书,吃过当地的米粉始终觉得还是不如我们家乡的好。其实有科学记载,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人类味觉的喜好跟他享受的食物有关,尤其三岁以前,还有他的童年时期。很多人为什么会在妈妈制作的菜肴或者照顾他的亲戚做的菜肴情有独钟?是因为我们很小的时候,最初接触的这些东西就会给我们深刻的记忆,米粉也是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哪个地方长大的人,吃惯了当地的特色,他就会对它有所依恋和记忆。

苏打冰:广西米粉产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大大增长,然而,米粉的文化价值却有待提升,该书在“米粉文化价值”的体现上做了哪些努力?

林叶新:广西米粉产业是在大发展的,但是我们的文化没有很好的传播出去,尤其大家可能都会知道云南的过桥米线,但是对于广西的米粉,很多文化是不知道的。为了让米粉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在书中我主要把这些考古学的实证、古书籍以及部分米粉的传统做法,讲究的要点,全部都记录进去,也融合进去,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些传统米粉背后的文化。例如,柳州为什么会产生螺蛳粉呢?其实和他们当地的物产是有关的。因为在白莲洞的遗址里面就已经发现有大量的螺蛳壳的堆积,说明在远古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当地人就已经有吃螺蛳的历史,也喜欢把螺蛳当成日常的食物,所以它能够产生螺蛳粉也是有原因的。再比如说,我们写“'那'样精彩:历史悠久的广西稻作文化”的时候,里面也给出了一个结论,说中国的米食文化历史应该早于小麦的食物历史,甚至应该早于我们经常听到的秦始皇的米粉之说。在书籍前面就有提到,它将调好的米糊,通过用带有小孔的牛角或者小孔的竹筒,让它自然漏到热水中熟制而成,这是比较早的。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期,米粉已经是常年我们民间吃的食物,最近也有2500年了,甚至更早。我们广西隆安县还出土了野生稻,迄今有1.6万年,甚至还有出土有大石场,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遗址。世界上水稻很可能就是源于广西,而且水稻在广西有1.6万年历史,小麦在中国只有5000多年的历史,和小水稻差了1.1万年,也就是说,你在广西食用稻米的历史,一定源于小麦,创作出米粉,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它不过是米食制品中的一种,这些其实都会赋予我们米粉更高的价值。


访谈嘉宾:徐蓉晖

苏打冰:作为该书责任编辑,您在前期的策划做了哪些准备?编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书本设计有哪些巧思和创新?

徐蓉晖: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这套丛书是要求突出普及性、通俗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要体现广西文化和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实现民族性时代性的统一。为此,在前期我和林老师、龚老师一直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及时传达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也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就协助作者拟定框架,查找资料,我自己也去学习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为书稿的编校工作去做好基础工作。关于难题,刚才林老师也说到了,我们广西米粉品类众多,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也有近20种,我们着重写哪些米粉,怎么去为这些米粉搭框架,每个章节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如何取才能去吸引读者,是我和作者共同面临的难题。我们为此查找了很多资料,参考很多美食的纪录片,在集团领导的指导下,敲定了最终的框架和题目。

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与林老师、龚老师的沟通是很顺利的,时间紧任务重这样的难题,在两位老师的配合下也都很好的解决了,真的非常感谢两位老师。

在书本设计方面,集团是邀请了专业的团队,为这套丛书量身打造了封面和版式,非常的精美。融入了一些广西特色的民族元素,很能代表广西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丛书配套了音视频资源,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取非遗有关音频或影像资料,是一套复合型融媒体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