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1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ly浏览: 次
《走读广西》是一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广播电视台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及广西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承办的文化阅读融媒体栏目。在“读”与“行”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围绕我区各地优质文旅资源共同策划打造覆盖全网多个平台的融媒体产品,通过一本本桂版好书、一场场精品文旅主题活动,为受众打开了解广西的窗口,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广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0项,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自治区级非遗项目914项,数量居全国前列。
“非遗广西”丛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7家出版单位编纂出版,共20册,是一套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丛书集中呈现了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对代表性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历史沿革、基本内容、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每册均附音频、视频等数字出版内容,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增强丛书的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全方位展示广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节目
“浓情百家宴 舌尖邻里情”
接力出版社
《非遗广西·百家宴:永远的乡愁》
《非遗广西——百家宴:永远的乡愁》
作者:杨仕芳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图书简介
《百家宴》围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家宴展开,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饱含感情的讲述,展现百家宴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广西非遗、中国民俗、节庆习俗,带给读者有趣、独特的阅读体验。图书集聚乡野百家鲜香醇厚的美食,浓缩民族风情醉人的特色文化,呈现温暖团圆的节日氛围,使百家宴这种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不衰,象征团聚的仪式及其美食跃然纸上,向大众展现广西非遗的独特魅力。
访谈嘉宾
主持人:六个章节中花了大篇幅介绍“侗族百家宴”,百家宴与侗族民族文化有怎样紧密的联系?
杨仕芳:侗族百家宴应该说是侗族文化竹篮里生长出来的一种灿烂之花,它是一种支撑和推动侗族和谐发展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活动。它这种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侗族村寨接人待客的一种最高礼节。这种礼节形成一般在村寨与村寨之间,他们关系友好的,就举办这种百家宴,它也可能是两个村庄之间有矛盾的,通过举办百家宴,把这种矛盾在活动里给消解了,即便两个村庄决定不再往来,他们也不会相互指责。
而当百家宴结束之后,主寨会给客寨送一些礼物,有酸鱼、猪头和猪尾这三种。看这两个村庄的感情好坏,你就看猪头和猪尾摆放的姿势。如果猪头猪尾是顺着摆放,那说明了主寨是满意客寨的,愿意长久友好往来。如果把猪尾插到猪的嘴巴里面,就说明了主寨对客寨不满意,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然后刻字上去。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在明面上争吵,只是通过食物的摆放,用一种很体面、很优雅的方式来呈现和处理,这也是侗族文化“以和为贵”的最本质的东西。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兴起,侗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商业的冲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百家宴也有各种各样的新形式,如移民新居百家宴、住宿小区百家宴、城市中的百家宴,在您看来我们该如何守住这份“乡愁”?
杨仕芳:其实这些活动的举办都是很自觉的,它根本没有想到要守住乡愁这么一个概念,都是自觉自发举办的。可能从我的理解来说,就是百家宴以及整个侗族文化对于侗族人那种骨子里面的深刻记忆。
比如说大家搬到城县里面,到一个新的小区,如果邻里间上上下下都是侗族人,一到节日感觉怎么少了点什么东西,大家就会有人提出,要不我们就举办一个百家宴热闹热闹,有人一提议,所有人都会一呼百应。为什么?一般来说,住了楼房的人很少愿意主动走动,但是侗族的老一辈不是这样的,他们就喜欢串门,像我母亲一样住一个楼房,她就喜欢去邻居的楼上楼下去敲门,跟别人问好,我说:“你都不认识人家,你去跟他打招呼干什么?”她说:“邻居嘛!” 所以,侗族老一辈他们就把村里面的那种观念和交往带到了城里面,这其实就是被侗族文化所影响,而侗族文化的影响和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百家宴。因此,有人一提议,大家就一呼百应了。尤其到了比如说像中秋节也好,或者过“侗年”也好,在那一天,他们心里面会有期望和期待,但那天肯定会等到某位先提议说:“我们到某个地方举办百家宴吧”,大家就会在那天放下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聚在一起,其实不是为了吃什么,而是大家在一起一整年来的交流。
访谈嘉宾
主持人:书本设计有哪些巧思和创新?
陈晓溪:这套书最大的一个创新,我觉得是我们音视频资源,还有这是一本图文书。除了内容的准备,还有图片素材的准备,音视频素材的准备,可以说也是耗费了比较大的心血。其中,图片匹配特别关键,尤其是我们的内容是民族文化,一张生动绚烂的图片,或者是一分钟的视频可能就胜过很多的文字。
因为图片和音视频素材它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而且文字鲜活有了灵魂,加入这些素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我们做的是民族文化、侗族文化。侗族百家宴,它就是侗族文化,它也是源远流长,百家宴也是大家很喜欢的一种民俗风情,怎么样把这种文化诠释的很精准、很精炼,而且很精彩,我觉得这是图片和视频资源的介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原本是计划去三江侗族实地采风,还有探访传承人,可能就会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但是因为疫情,我们没有能去当地拍照,没能够去采访传承人,幸亏我们的作者本身是三江人,所以他在三江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技术传播,以及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有经常性的密切沟通,所以我们还有一定的弥补。
主持人:作为该书责任编辑,您在前期的策划做了哪些准备?编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陈晓溪:此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统筹编辑了两套大型图书也是跟广西文化相关,有《我们的广西》《文化广西》,《文化广西》是去年推出的,我也是其中的责编之一,所以这一套大型丛书是我们在《我们的广西》和《文化广西》这两个大套系之后的又一次新的尝试,所以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出版的过程并不长。从启动是去年十月份正式开始启动,到今年的六月份就完成了,所以对这么一套大型图书来说,算是比较快捷,比较顺利的。
在出版分册的推进方案过程当中,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按照图书的整体利益,整体的编辑方案去做,所以整个图书它整体的框架、体例,包括设计风格,语言文字的风格相对都是要统一的,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去策划,去组稿,去和作者进行沟通,我们前期最重要的准备我觉得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明确这本书的大纲思路、内容框架、写作风格,所以选择作者很重要。我们也是几经考虑,最后和杨仕芳老师取得联系,很感谢他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为什么考虑邀请杨老师,首先他就是侗族人,对于侗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对百家宴的过程他从小是耳濡目染,就像他生命里的一个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创作可以是信手拈来,也有故事可写,而这本书呈现出来之后,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我们合作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