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新闻动态

时光书签| 《楚辞讲座》:我们为何怀念屈原?

发布时间:2023-06-25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屈原殉国而死于汨罗江的纪念日。两千多年来,我们祖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一直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展种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这说明了只要在中国历史上为祖国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的。”

——摘自《楚辞讲座》

 

《楚辞讲座》

讲述:汤炳正

整理:汤序波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图书摘要:梁启超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崇高,可以概见。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课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蜚声学林,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当年听讲之盛况。本书即他的课堂讲录,与介绍屈原或《楚辞》的其他书不同,本书着重讲《楚辞》研究中比较重大的问题兼及为学入门之道,信手拈来,如数家珍,通俗深刻。

 

【时光书签】

以声沉浸,阅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沛然,本期的时光书签将嵌入由汤炳正讲述,汤序波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楚辞讲座》第68—67页。

屈赋,既是楚文化的结晶,又是祖国文化的构成部分;既是楚国政治斗争的反映,又是屈原人格的形象体现。因此,屈赋的产生,不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两千年来,一直对我国民族情操的培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王逸称其“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离骚叙》),刘勰称其“衣被(p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皆非过誉之词。

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文学家,几乎没有例外地从屈原的作品中吸取艺术营养,从屈原的人格中吸取精神力量。而且除辞赋外,对诗、词、曲、剧,乃至绘画、雕塑等各个不同的领域,除艺术方法外,在题材、主题、风格,乃至意境、情调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其影响之广泛,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李白《江上吟》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杜甫《戏为六绝句》云“窃攀屈宋宜方驾”,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以戏剧为例,从元代睢(suī)景臣的《屈原投江》到现代郭沫若的《屈原》,历代作者辈出;以绘画为例,从宋代李公麟的《九歌图》到现代郑振铎所辑《楚辞图》,更为丰富多彩。所有这些,都跟屈原的崇高人格与屈赋的艺术力量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民族灾难深重、黑暗统治极端残酷之际,不少的志士仁人,跟屈原爱国爱民、向往光明的精神往往息息相通,从而在屈原精神的激励下,为反抗黑暗、探索真理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千百年来,屈原沉江的五月五日,不仅成为人民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且抗战时期,中国文艺界曾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用以砥砺人们的民族气节。而鲁迅在跟黑暗势力作艰苦斗争的年代里,也曾以《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分,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彷徨》的题词,继承屈原探索真理的精神,不断地追求光明。

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沛然。我在广西图书馆和广西交通台联合承办的《走读广西》,用声音与你分享我的时光书签和阅读的美好!

 

【作者简介】

汤炳正(1910-1998),字景麟,山东荣成石岛人。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诗经学会顾问,著名楚辞学专家。汤氏治学严谨而识博思敏,常能小中见大,对屈赋中许多千秋难解之谜,均提出了新的见解,深受中外学界重视。章太炎先生称其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其楚辞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等主编《楚辞研究》、《楚辞欣赏》等。

 

【馆员读后感】

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也许你已经十分熟悉五月初五汨罗江畔屈原以身殉国的故事,还有语文课本上艰涩难懂但又必须背诵的《离骚》。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屈原呢?

翻开汤炳正先生讲述的《楚辞讲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屈原的生平、才能和政治思想,读懂屈原的爱国主义理想。

屈原,是楚之同姓贵族,出生于战国的中后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天下一统大势所趋的时代。此时诸侯之中秦楚最强,两国激烈争霸。

屈原博闻强识,善于言谈,被楚怀王所重用,兼管内政、外交。对内,他起草“宪令”,主张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对外,他几次出使齐国,利用“合纵”策略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改革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们夺走“宪令”稿,馋屈原于怀王,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官职。

忧愁痛苦之中,屈原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用浪漫的诗篇表达他坚持理想的决心。

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到楚国成功离间齐楚联盟,致使楚在与秦的交战中连连败退。后来,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继位,劝怀王入秦的子兰当上了令尹。屈原怨恨子兰,子兰便指使朋党在顷襄王面前馋毁屈原,顷襄王怒将屈原流放。

屈原被流放后,足迹涉及楚国多地,前人认为他是漫无目的地流浪,但汤炳正结合楚国历史和屈原作品分析,认为屈原是目的明确地前往楚国各地考察国防线上的战争形势。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九章·哀郢》)

楚顷襄王二年春,屈原被流放,他离开郢都沿江而下,到达楚国的后方,陵阳、鄱阳一带(今江西)。他在此居住了九年,朝廷仍无召还之意。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九章·抽思》)

他离开后方,不远几千里奔赴楚国的西北“汉北”(今湖北省的西北方),因楚在汉北丹淅一带曾遭秦攻击而大败,屈原担忧此处的形势。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九章·涉江》)

而后他流浪到楚国的西南,即今湖南省的辰阳、溆浦一带,因从前怀王入秦时,曾被秦国要挟割黔中地才放回,溆浦即当时黔中所属的国防前线。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下了楚国首都郢都,目前多认为屈原是在这一年听闻国都被攻破后投江自尽。但汤炳正却推测屈原的死亡应在公元前277年。他认为,郢都陷落之时,屈原身在溆浦,如若殉国,他不应死在长沙。屈原很有可能是在第二年秦国攻下了黔中郡之后,往东来到楚南重镇长沙了解情势,希望能挽救祖国,然而楚王已率百官逃往陈,国势土崩瓦解,屈原于是绝望地自沉于汨罗江。

“这是殉国,也是殉道——殉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政治理想。”书读至此处,令人心痛、震撼,久久不能平复。

都说屈原爱国,但他究竟是如何爱着他的国家的呢?

屈原的爱国,是革新的,那篇未能面世的“宪令”,投射在他的诗篇中,彰显着励耕战、举贤能、反雍蔽、禁朋党、明赏罚、变民俗的进步理念。

屈原的爱国,是民本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忠君”不是他的目的,他爱国,更是爱着养育他的人民。

屈原的爱国主义理想,是积极的,而非消沉的;是实干的,而非空谈的;是坚韧的,而非朝三暮四的。尽管他一再遭到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尽管他忠心耿耿却被君王流放千里,尽管他饱尝流离失所的艰苦,尽管以他的才能,满可以去他国谋求富贵荣华。

然而这位诗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离开安全的后方,不畏艰险,不辞辛苦,一次次前往战争形势紧张的国防前线,怀着他那遍体鳞伤、希望渺茫的理想,在无人理解的艰难之路上踽踽独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汤炳正评价屈原为“中国历史上的变法革新的政治家、抗敌救国的外交家、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实在中肯。

又是一年端午将至,我们应如何纪念屈原?我想,除了赛龙舟、包粽子,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利己主义泛滥的时代,务必坚守我们对高贵品格的向往,永远赞颂那些将国家危亡置于个人利益之前、将理想信念置于荣华富贵之上的人们,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能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安桐桐(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