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1分类:新闻动态责任者:浏览: 次
或许你会因为一处建筑,
记住一个地方、
留下一段记忆。
一本书,
再现柳州建筑的历史人文;
一首诗,
抒写柳州人对家乡的热爱;
一幅画,
包裹一座城市的柔情。
书名:《如果建筑会说话》
作者:二两 陈中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介绍【来源于“当当网”】:
柳州又称壶城、龙城,虽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但却号称“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柳宗元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笔下“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便是柳州城市风貌最为形象的写照。
二两以钢笔画描绘了柳州重要的建筑。这些插画细腻精致,画风清新,抹去岁月尘埃,还原建筑本色。配以简短的文字,以真挚的情感、清新的文风,诉说故人与故景,反映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他们二人共同完成了这本探寻柳州地方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的图书,提供一个了解柳州的全新视角。
时光领读人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
边继琛
朗读片段:
以声沉浸,阅无止境。大家好,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阿图籽”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时光领读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边继琛来自XXX的XXX,本期的时光书签将嵌入由二两、陈中林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如果建筑会说话》第168—169页。
丹洲书院
百年风雨剥蚀的印记
残留在青砖灰瓦上
爬了青苔的墙角
透着沧桑
鹅卵石铺就的道路
还隐约着奔跑的影子
阳光洒满院落 有小鸟飞过
书声 歌声
欢笑声
曾是这里的主角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
也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
一直明媚着所有人的心
即便如今只剩一个记忆
但它依然长留人间 气质非凡
书院里的百年书香
在三江丹洲南门外一处畲地水沟上,横架着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上有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丹洲书院碑记。这块碑记告诉我们,丹洲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秋,由上瓮、斗江、琶团、独峒、古宜、丹阳、沙宜等地人士捐资建成。
丹洲书院的近 200年历史很明晰,它曾是怀远县的学府、三江县第一小学校、丹洲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丹洲中心小学,学源流长。
丹洲书院是丹洲古镇最大的一处建筑,古香古色,风韵犹存。漫步在丹洲书院,踩着走过历史岁月的青砖,阵阵清风拂过,仿佛穿越时空飘来朗朗书声;沐浴着悠远的古镇风光,伴着书院廊檐上的百岁青苔,历史故事正在一页页展开……
我是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边继琛,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阿图籽”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来自XXX的XXX。我在“悦读有声”,用声音与你分享我的时光书签和阅读的美好!
馆员读后感:
聆听建筑的声音,细说柳城之风貌
柳州在疫情期间以“螺蛳粉”产地一举出圈,成为新晋网红城市。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品尝一碗正宗的柳州风味。但是,真实的柳州远不止“网红城市”这一名号,其作为广西的工业中心,同时又有着许多古建筑,不乏各种建筑与人之间的故事。从古村落到老宅子,从抗战旧址到工业遗存,柳州拥有着多样化的建筑集群。建筑中饱含岁月的轮转,想要透彻地理解柳州这座城,从建筑的角度切入是再合适不过的。
《如果建筑会说话》一书以手绘钢笔画的形式,配上诗歌及简要的文字,呈现了柳州地方历史、民族以及现当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建筑。书中的手绘图皆由作者二两绘制,线条简洁,画面色彩丰富,搭配另一位作者陈中林短小精炼的诗歌,反映出柳州各类型建筑的艺术内涵。诗画旁另附介绍性文字,多为建筑物的历史、特点以及来龙去脉。
取“城楼故事”其中一处地点——东门城楼举例,书中小诗这样描述它:“登高北望/看尽尘世沧桑/任风雨倾斜/打湿百结愁肠”。东门城楼的修于明代,是柳州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东门古城上的“出乎震”字样,据说出自《易经》中的“万物出乎震,震,东风也”,寓意生命伊始,万物生长。老城楼自明朝以来伫立于此,见证着历史岁月的轮转与变迁,直至如今国泰民安。建筑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又长久存在着,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过他们的人生,也许老东门的言语,都刻在了砖墙的一道道裂缝里,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建筑在向人们述说着柳州城百年来的兴衰繁荣。
维克多·雨果曾这样描述建筑:“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由人类设计并建造出来,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同时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审美趋势。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人们对建筑的理解受着自身阅历见识等因素的影响,因人而异。有人从老建筑中感受到饱经沧桑的历史,亦有人从老建筑中看到欣欣向荣的未来。只不过建筑一直在那里,它的外在表现融入着其本身对于世间的态度,成为人类社会的见证者。《如果建筑会说话》一书将柳州的建筑进行文学上的描写,结合视觉上的绘制呈现,一座城的历史风貌被勾勒出来,展现在读者眼前。至于如何理解那些建筑,便是人各有异了,然而建筑艺术语言的魅力,恰恰在于此。
(广西图书馆 唐唐)